close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es 
作者:珍‧雅各(Jane Jacobs) 

空間研究經典導讀(第一章〜第三章) 
指導老師:吳欣隆 
北一女中 一年忠班 28號 蕭涵方 

壹、主旨:

 我認為作者的主旨在探討都市的規劃究竟該如何才是正確的。對於政治運作、經濟創新、交換想法、維持治安以及都市功能性的混用有作者的主張。

 貳、問題省思:
 
(一)作者問了什麼?

1 街道的安全性,有沒有大眾的眼睛盯睄?
2 在完全不符合所謂基礎理論的都市,發展為什麼會比所謂的理想都市更緊密呢? 
3 都市中人的交流以及公共生活與侵犯隱私的平衡點的取捨呢?

(二)作者的敵方。 

都市計畫與都市重建的基本原則、只重視外表的政策、理論路線的規劃者、提供融資的行政官僚及銀行家、對於規劃真正都市不感任何興趣只想重新整除的都市更新者以及由上而下的藍圖規劃。

(三)內容結構。 

        一、導論 有關於批判都市更新及規劃的愚昧的理論,並且以田園都市及光輝都市等去做論證。說真的,田園都市那小國寡民的社會主義心理不是我欣賞的,有點可笑,因為這根本是無法實行的。以放血這樣的偽科學比喻那些主流的基本規劃理念真是一堆歪理,太貼切了。或許這樣的規劃偶而有用,但那實在是太過不親近人性了。都市雖然是死的,但住在裡頭的可是活生生有思考的人啊! 
        二、人行道的使用:安全 重點:行道和行人並非被動地受到安全保護或是無助地成為危險的受害者。讓城市安全是街道和人行道的基本任務。但作者也強調了「眼睛的留意」,在公共與私人之間,有一個明確的界線,而居民的眼睛盯著街上,就像天然的偵測器,保障著住戶與陌生人的安全。人行道不斷的有人使用,那才會有人潮,就像看熱鬧的人去圍成一團就會有下一批人去看熱鬧。而商家也是一個帶動人潮的好辦法,所以我這時就覺得區域功能分化過度嚴密的美國某些部分是不是太容易失去人潮。 
       三、人行道的使用:接觸 有接觸才有互動,良好的社區規劃有助於人們良善的接觸(當然也不一定良善就是了)。社區小即是美絕對是錯誤的想法,因為不一定救回有良性的互動,有時只是需要人們自己伸出援手,這才能建立起信賴。 


参、心得:

 說真的,我是在捷運上跟公車上看完他的,一邊看一邊有點小小地頭昏腦脹。心得區應該沒啥重要所以我一定要抱怨,重點太多我要從哪邊開始寫?這是一個難解的謎。 對於夜晚街道的犯罪問題,我到是很認同作者的看法,街燈再亮沒有信任這條街道的基礎,燈再強也是一點用都沒有。只要你對這條街道有信任感,甚至是熟悉它,那麼即便是摸黑走路都不用怕阿! 對於都市的冷漠以及孤立性這種問題,實在是很難解開。這已經不只是都市規劃的問題(當然它還是佔了部份的原因),或著說,這是一開始都市發展出來之後衍生出的壞習俗?我無從得知,但顯而易見的,這是每個人都要負起的責任。 至於社區周圍爬滿荊棘植物的圍牆這問題,本來應該是烏托邦的地帶,但卻有點本末倒置。就有點像美國的印地安保留區,保留自己的生活,卻也保留高度的自殺率跟生育死亡率。 住了台北那麼久,其實不難發現台北就是一個混亂的都市代名詞。但眾所目睹,他還是繁華的沒得比,而且犯罪率應該沒有美國那些都市該死的高。我的結論:大家一起動手,把圍在你生活圈的高牆推倒,也把你心中的高牆推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lin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