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導讀空間研究選書: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街道生活的啟發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es
作者:珍‧雅各(Jane Jacobs)
空間研究經典導讀(第一章〜第六章)
指導老師:吳欣隆
北一女中 一年忠班 28號 蕭涵方
報告內文
城市究竟怎麼運作?看完之後,我覺得總歸一字只是「人」而已。人行道的使用、公園的使用、鄰里的形成和使用(我覺得鄰里翻譯成社區會比較恰當),都是需要人來維繫。這些都是都市的零件,零件如此,都市的本質也是如此──靠人在運行,有人才會有都市多樣性(經濟活動、人際互動、社會規範......等等)。
先從人行道說好了,人行道給的意義究竟什麼?就我個人的觀察,人行道是人走的馬路,主要功能就是移動(可以從這裡到那裡,那裡到這裡),也是避免與車子在同樣的道路上而發生危險。至於所謂的安全功能、接觸功能和教養兒童功能都是建立在這條人行道有人在走或注意之下才能成立,而人行道要怎樣才會有人走呢?吸引人走人行道的原因,不外乎:人行道旁有密集且吸引人潮的商家、到某處必經之路。接到的安全性本來就建立在有人上面,但許多規劃者的想法卻是人越少越會自律而才能降低犯罪率,因此將都市分區規劃,反而導致沒有人走的空街。而接觸也是,沒有人,那要如何接觸呢?跟空氣嗎?沒有接觸就不會有人際互動,那就不會有鄰里的形成,更不會有都市了。至於教養兒童這方面我倒是覺得已經有一點偏離了人行道這個主軸,勉強夠到一點關係也只是在於它是人行道的附帶利益,因為有了接觸、認識、因而協助教養兒童,但人行道,即便是鄰里中的都有陌生人或不認識的孩子走的可能,所以我認為這方面作者講的比較像是接觸以及鄰里的功能結合的產物。
至於公園與鄰里,重點是在於人,那是不是就該將吸引人的事物放在上面呢?球場、游泳池、遊戲場......等等是不能少的,當然公共草皮還是要存在,只是要想辦法使草皮和花圃不那麼無聊,無聊到人都不會來。一般來說,不會有人對看著「一望無際」的一片草皮甚至是盯著「美麗」的一團花圃感到興趣,但如果現在那是一片「有趣」的花園迷宮、有園遊會或小攤販、有演出或街頭藝人等等,我可能會考慮在那裡呆著。公園要有讓人使用的吸引力,就必須要有多樣且人性化的設計,而當公園有了人潮,他一樣也具備了安全、接觸、教養兒童這種功能。作者或許認為公園沒那麼必要,但我認為,好的公共空間是有助於互動的,因為有很多人的街道和有很多人的公園相比較,接觸面會較大較廣的反倒是公園(因為有空間深入接觸),只是某種程度上,公園出現人口的組成多樣性是低於街道出現人口的組成多樣性,所以公園的重要性才會低於街道。鄰里的規劃自然也是同樣的道理。
結論是,城市的主要目的是在於互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治安部分,是建立在信賴上,規劃分區會造成灰色地帶、生活環境與居住環境的人不認識、分地盤行為出現,信賴也就跟的不見了,因為陌生。經濟部分,要知道有市場有人才有經濟發展的空間阿!還有社會性的問題,新規劃會導致地區的原生人被新出現的人取代,原本舊有的連結被截斷,新人互不認識的結果,會沒有信賴、互助友好的精神,也同時無法運作公園及鄰里。「人的想法→規劃(公共性)→人與人的關係」這三點是個根本的循環問題,如果哪一個環節斷掉,都市就不能完善的運作了。
- Mar 02 Mon 2009 12:31
經典導讀空間研究選書: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街道生活的啟發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